高 嵩
随着《六姊妹》的热播,故事发生地那段难忘的岁月,成为淮南人茶余饭后及媒体平台热议的话题,电视剧拍摄地更是人流爆棚,可谓是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文化的力量显而易见,市文联因此发起的“《六姊妹》与淮南大家谈”征文活动,紧贴大众文化热点,紧扣文旅发展主题,立意深远,彰显文化艺术界的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在淮南文化战线工作40年的老兵, 借此谈一点对过往岁月的感怀。
淮南依矿建市,因煤兴市。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批像“六姊妹”父辈一样的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淮河之滨,开启了共和国建设热潮。伴随而来的还有各方面的艺术家及朝气蓬勃的文化青年,在这个历史文化深厚、民间文化丰富的新兴之城,谱写了精彩绚丽的文化建设篇章。仅在“六姊妹”成长的田家庵老北头,便建起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博物馆、评剧团、京剧团、文工团、红风剧院、淮滨大戏院、工人电影院、工人文化宫、龙湖电影院、画院、少儿图书馆等文化艺术场所和单位。田家庵老北头可以说是全市文化中心,名家名剧演出不断,电影院一票难求,花鼓灯锣鼓响遍大街小巷,矿山、农村、城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之后, 淮南文化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新图书馆、博物馆建成使用,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荷花奖”“蒲公英奖”“小荷风采奖”“山花奖”等国家级奖项,少儿艺术成为淮南亮丽的城市名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硕果累累,花鼓灯舞红神州大地、跳上世界舞台;豆腐文化节、花鼓灯会、少儿艺术节、鼓舞大赛……成为一代淮南人最美好的文化记忆。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源远流长的淮河水养育了一代代淮南儿女,也创造了淮南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厚重的地方文化。淮南南北文化兼融,人杰地灵,是一个充满文化热情,富有文化魅力的地方,正如那热烈奔放、优美动人的花鼓灯,激情四射,欢腾前行。上世纪80年代,淮南的文艺工作者以地方历史文化为题材,创作演出了新编历史京剧《淮南王刘安》《淝水之战》等剧目,特别是京剧《淮南王刘安》1989年进京与中国京剧院联袂演出,轰动京城。最令当年淮南人难以忘怀的,是第一届中国豆腐文化节开幕式盛大广场演出和彩车花灯巡游,整个田家庵地区可谓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由各厂矿企业和单位精心制作的9辆八公彩车、豆腐制作彩车、豆腐节吉祥物彩车以及展示淮南特色产业和两个文明发展成果彩车,14个来自厂矿乡村的花鼓灯、龙狮、高跷、马戏灯、旱船、各式民间花灯等组成的民间文艺方阵、少儿舞蹈表演方阵、大学生彩旗方阵等,以及来自全省各地参加花鼓灯会的民间文艺表演方队,从火车站主会场表演后出发,沿龙湖路、国庆路一路巡游表演,所到之处欢声雷动,盛况空前,市民像过大节一样兴高采烈。1993年,第二届豆腐文化节开幕式在新建成的淮南市体育中心举行,开幕式大型广场歌舞《豆腐故乡大潮涌》,以淮南历史文化、豆腐文化、民间风情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为内容,气势恢宏,精彩纷呈。参加演出的3000多名演员来自厂矿企业、农村、学校及驻淮部队,创作排练及舞美服装道具制作全部由本市专业和业余文艺骨干承担。由于组织有序、创意独特、表演精彩、演出圆满成功,受到省文化厅通报嘉奖。淮南是一个移民城市,几十万产业工人和各行各业劳动者,不仅是淮南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活跃淮南文化的骨干力量。他们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爱好广泛,因此,淮南的企业文化一直是全省群众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进入新世纪,为适应广大市民多层次、参与性、展示性文化生活需求,淮南适时推出的“大地欢歌”社会文化展示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热烈响应。一时间,全市城乡各种文艺演出、展览、比赛、讲座、培训活动火热开展,“大地欢歌”成为全省群众文化品牌,荣获国家“群星奖”。作为淮南城市名片的少儿艺术也入选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
淮南人如火红的花鼓灯一样热情奔放 、多姿多彩,以淮南城市生活为背景的电视剧《六姊妹》热播,带来了看淮南、游淮南、玩淮南的热潮,这是时代赋予淮南文化的新动能、新机遇。淮南是一方文化热土,充满激情,充满希望。武王墩考古发掘的巨大成功,将为淮南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一台以唱响淮南历史文化、讲好淮南故事为主题的大戏已经上演。衷心祝愿淮南文旅事业,紧跟AI科技发展浪潮,守正创新,与时代共鸣,与人民共情,创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