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宜南口述 程晋仓整理
电视剧《六姊妹》在央视播出,使我联想起淮南建市初期,即1950年代的情景。1952年,我从阜阳联合中学毕业后,被录取到淮南师范。那时,从阜阳到淮南是坐轮船,经过正阳关住一宿,第二天中午才能到达田家庵。快到田家庵时,我们在船上老远就看到田家庵电厂高高的大烟囱。下船后,阜阳几个同学一到校顾不上休息,就忙着跑到田家庵火车站去看火车,到洞山去看舜耕山是什么样子,因为在阜阳看不到火车和山。淮南师范开办时只有2排平房、8个教室,上课、住宿都在这两排平房里。当时校门前是个大水沟,想看电影就要到大通矿电影院,学校集体组织去看,只能坐火车或者是沿铁路线走路前去。
当时的田家庵是市政府所在地,市委在九龙岗。市容市貌也就是沿淮河路一条街,路东头是火车站,火车站向西来,就是市政府的两层小楼即现在的盐业公司所在地,对面是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东面是淮南面粉厂,西边是淮河商场,再向西就有龙园浴池、爽园浴池、淮田小吃部、供销社和一些小商店,直到太平街上的居民区和商店,这就是当时的市政府中心地带。建市后,淮南发展很快。1956年,我从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毕业后即分配来市人委文教局人秘科工作。市人委大院有诸多平房,既做办公用房,也做单身职工宿舍。向南延伸的建设村已盖起了多排家属宿舍并与老体育场连起来。到1950年代后期,淮南市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因煤矿而建的十几个火车站,将市区串联起来。因为有许多重工业厂矿建立,为平衡社会发展,市里注重发展造纸厂、纺织厂等轻工业。文教事业也迅速得到发展,有了淮南一中、淮南二中、淮南三中、淮南四中、淮南五中,有了大中小学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本市的知识人才。此时,红风剧院和北菜市相连,工人电影院和新淮村菜场相连,人民生活娱乐大为方便。
《六姊妹》电视剧之所以收视率高,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特色。1980年代之前是我国生育的高峰期,此时淮南市家庭里不乏六姊妹、十姊妹。我自己也是这种情况,1952年单身来到淮南,1959年结婚,到1966年就有了4个子女,现今已是22人的大家庭。1980年前后,我在市委宣传部工作,任“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主任,一次去潘集区检查工作,发现一位农民家中有12个孩子,大的26岁了,还没结婚,家贫如洗。当时市计生委主任无论怎么做这位农民的说服工作,他就是不愿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而“六姊妹“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淮南已发展成国家较大的市之一。市政府三次迁办公楼,1952年在田家庵,1959年搬迁到朝阳村(后来成为淮南师专大楼),1978年又搬迁到洞山。淮南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上世纪80年代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上海对淮南非常看重,逢年过节都要来淮南煤矿慰问,并带来烟酒、日用品到煤矿坑口。
如今淮南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走出经济困难时期,站在新起点,看到新希望。我们一定要借《六姊妹》热播之势,大力宣传淮南,要让淮南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提高淮南知名度。我们要大力发展文旅事业,充分利用好八公山、焦岗湖、寿县古城、武王墩墓等景点,同时做好淮南牛肉汤、豆腐宴等美食推广,还要抓紧建好几个名乡、名镇、民宿点,要让游客来了,有看,有吃,有住,有玩,有能带走的特产,促进淮南文旅事业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