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1999年的自己 含“沪”量高的生活协奏曲

版次:A03  2025年02月21日

乍看《致1999年的自己》,简直活脱脱的沪版《小巷人家》,只不过棉纺厂换成了九厂,两家好邻居换成了四闺蜜及其家人朋友,年代背景也略晚些。当然,还有林栋哲(《小巷人家》)拼命要考上的重点中学是一中,而毛头(《致1999年的自己》)立志考进去的好学校叫二中——剧中的普杨二中,估计对标的是上海市普陀区的曹杨二中。另外,从室内外的各处场景到方言台词,《致1999年的自己》的含“沪”量比《小巷人家》的含“苏”“粤”量还要高。

少年的友谊与成长的阵痛

《致1999年的自己》在15岁的小姑娘钱佳玥收到普杨二中录取通知书的惊喜尖叫声中拉开帷幕,围绕她对邻居肖涵哥哥的青涩暗恋,以她从长发到短发的外形变化配合相应的主题曲,讲述一群少男少女的纯洁友谊与成长阵痛故事。

少年人物也各具特色、形象鲜明。比如毛头,老师眼里典型的后进生,生性顽劣,却幸运地享有一份不一样的父爱,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发愤努力、成功逆袭;比如柳婉晴,身材微胖、乐观亲和,不管是乖乖女钱佳玥还是不羁的陈末,都能与之成为莫逆之交,她还在给美国少年丹尼尔一行人做导游的过程中找回了自信、闪闪发光;而肖涵,虽然在英雄父亲的影响下一直“咬紧牙关”做优等生,但也完成了从不敢打架到主动出拳的改变,从抗拒母亲再嫁转为支持母亲争取幸福的成长。

“协奏”有余而“严酷”不足

少年的成长固然喜人,但《致1999年的自己》最吸引人的恐怕还是中年人的戏份——返城知青、下岗女工、英雄遗孀,围绕中年女主们这几个身份关键词的,是努力再就业,是一地鸡毛的生活,是乐观拾起的“小确幸”,是她们都喜欢的那句歌词——“大不了从头再来”!

作为年代剧,剧中描摹的中年况味又年代感十足——秀娥的闺蜜爱萍和阿佩下岗后自强不息,一个开馄饨店,一个打两份工,努力活着,并活出了人生应有的自信与倔强。其中,最感人也最亮眼堪称“剧核”的桥段莫过于“旗袍三美”考空嫂了——处于人生低谷的她们不抱怨、不萎靡、不自暴自弃,积极响应政府的“4050工程”号召,在街道的帮助和家人的支持下勇考空嫂。可喜的是,编导也没有“浪漫主义”地安排让她们考上,而是以惜败的结果补足了真实感。

客观而言,该剧“协奏”有余,而对生活真实的“严酷”欠奉,但在“春节档”播出却是妥妥的暖心之作,并无太多违和感。

细节的丰满与方言的意蕴

如果说,《致1999年的自己》以少年、中年两条线索的交叉融合,成功地立起剧集的骨架,那么诸多细腻动人的细节就构成了该剧的丰满血肉。阿佩要考空嫂,阿贵悄悄替妻子加固旗袍针脚以免她出洋相,妥妥的“海派好老公”。而最耐人咀嚼的,也许是陈家两代母女关系掰开揉碎的细细铺陈——观念老派不愿做外婆只愿做“婆婆”的廖主席在佳玥顶撞妈妈后,会悄悄告诉孩子“你可以怪妈妈这个那个,但不能怪妈妈不爱你,因为这不符合事实”;而脑门儿上似乎贴着爱虚荣、抠门、计较等标签的秀娥,在母亲确诊老年痴呆后,却做起了“儿子给妈妈请的住家阿姨”——“白加黑”、“五加二”、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毫不计较、从不抱怨。

值得一提的是,《致1999年的自己》的台词会时不时穿插些方言词汇,比如口述是“差头”“结棍”,字幕却配以“出租车”“厉害”,既提高了含“沪”量,又照顾了不同地域的观众,这种做法值得点赞。而作为重点场景出现的外滩、东方明珠等也是该剧含“沪”量高的强力证明。生活剧中对地域和方言的强调,或可视为一种创作者的文化自觉,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氛围感,也让地域文化得以展现。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