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六姊妹》见证淮南的奋进之路(四)

谁更代表淮南奋进基因

周 强

版次:03  2025年03月21日

何家欢工作的信托公司与淮南金融事业发展

《六姊妹》中的老四何家欢是姐妹们中的“精英”。她出生于1966年,14岁时就懂得“理财”,要将压岁钱办个储蓄存折,吃点利息。她打小就具有数学天赋,梦想的职业就是当会计,母亲刘美心考了她4道越来越复杂的数学题,答案都是脱口而出,母亲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夸赞她是个“天才”。这个情节出现在电视连续剧第10集,镜头中出现了银行储蓄所,人们正排队办理储蓄业务。

改革开放之前,淮南市金融机构只有人民银行和建设银行。何家欢要办存折的1980年正是改革开放第三年,国家开始恢复和分设专业银行,市农业银行于当年刚从市人行分设,因为人行当时还办理金融业务,因此剧中的储蓄所要么是人行网点,要么是建行网点。

后来市人行又分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淮南分支机构陆续成立。到1988年,中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淮南分行全部建立。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淮南市分行成立,于是又产生六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说法。发展到现在,除了六大国有银行,在淮金融机构还有政策性银行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如徽商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如通商农商行、淮河农商行、凤台农商行、寿县农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

从老百姓的储蓄存款余额可以透视淮南市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全市储蓄存款余额是1720万元,人口总数是93.94万人,人均存款余额只有18.3元。45年之后的2023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的住户存款余额是2417.2亿元,全市常住人口是301.6万人,人均存款余额是80146元。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四千多倍。存款余额的翻N番,既体现了金融事业的发展,也反映出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更折射出淮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也许有人质疑,以前的钱值钱,现在的钱不值钱。如果不值钱就买大米吧。1978年,大米凭票供应是0.11元一斤,18.3元的人均存款余额可以买大米166斤。如果去“黑市”买议价粮,或者用2-3个鸡蛋换一斤粮票再去粮站买,那每斤大米的价值就超过0.30元,人均存款余额只能买到61斤米。再看现在,市场畅销的东北五常大米拼多多价格是3.5元一斤,人均存款余额可以买11吨半。

通过努力,何家欢考上财贸学院,成为何家第一位、也是六姊妹中唯一一位大学生,全家为她感到骄傲。1987年,何家欢大学毕业,工作单位是“淮南安淮信托投资公司”,从此开始了职场之路。按照2022年新版《辞海》解释,“信托”就是“接受他人委托,经营代办业务”,“信托公司”就是“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据有关市情资料,1981年,淮南市的金融机构开始开办信托业务,包括信托存款、信托贷款、信托投资、委托投资、委托贷款、实物委托和代理业务。1986年,“由市政府筹资300万元兴办”淮南市信托投资公司。到“1990年,全市(有)4家信托投资公司”,另外3家都是金融机构所办。如果生活中的淮南市信托投资公司就是艺术中的“淮南安淮信托投资公司”原型的话,那么何家欢入职的就是体制内一家新公司,与她所学专业对口,正好给了她显示身手、创造业绩的发展平台。

“信托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美好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后来逐渐转为地方金融机构的专属业务。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了2029年和2035年的全国信托业的发展目标,淮南市的信托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何家喜工作的五一商场与淮南商圈

六姊妹中的老五刘小玲出生于1970年,老六何家喜出生于1971年。刘小玲后来顶替了父亲何常胜的职业,而何常胜的外贸职业已经做过介绍,所以现在说说何家喜的工作单位五一商场。

何家喜是老小,在何家六姊妹中有些另类,自幼受到母亲刘美心的宠爱,养成了霸道自私的性格,她参加工作的过程就是一次淋漓尽致的表演过程。1986年,何家喜参加玻璃厂招工考试。当时淮南的玻璃行业多是乡镇企业,田家庵区黑泥洼乡(后撤乡建镇改安成镇)第二玻璃厂、第三玻璃厂,长青乡(后并入洞山乡,撤乡建镇时改舜耕镇)平波玻璃厂等在当时都颇具影响。平波玻璃厂距离田家庵最近,从淮舜中路过下穿立交再转洞山东路向东,沿途有好几家玻璃厂。何家喜成绩太差,尽管四姐何家欢帮她补习,最终仍然落选。也可能玻璃厂是乡镇企业,何家喜瞧不上,于是打起母亲刘美心国营岗位的主意。

田家庵街里的五一商场开业,但岗位有限,何家喜没有机会。刘美心就向酱园厂申请内退,让何家喜顶替。进了酱园厂之后,何家喜怕苦怕累,在大姐夫张建国的运作下,通过内部调动,进入五一商场,时间是1987年。绕了这么大一个圈,还搭上母亲的岗位,何家喜终于实现梦想,成为国营商场职工。

现实中的五一商场是座大型综合商场,坐落在田家庵街里的淮滨路南边,淮舜北路西侧,它的诞生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改革开放之前,淮南市的国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全市建有盐业、煤建、土产、纺织、食品、蔬菜、水产、医药、饮食服务、贸易、百货、文化用品、五金13个公司,按照专业分工,形成从上到下的经营系统。这些公司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五一商场属于百货行业,70年代以前,田家庵街里只有淮滨和淮河两个百货商场,虽然许多商品需要票证购买,但每天的人群还是络绎不绝,熙熙攘攘。即使不买东西,进来转转也是一种视觉享受,然后在心理满足中产生遗憾。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东城市场的开发建设,超过千家的个体工商户云集其内。到80年代后期,东城市场周边的五一商场、集萃副食品商场、春华酒楼、丽华商场、天发商城等一大批商业设施投入经营,田家庵的商业中心地位达到鼎盛。在计划经济日落之前,售货员、服务员、理发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炊事员、售票员仍是人们比较羡慕的职业,俗称“八大员”。售货员既不遭日晒雨淋,还经常有削价商品的优先购买机会,因此排在第一。

延续至今天,淮南市区的商圈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龙湖路商圈当属其中翘楚。龙湖路商圈北起公园南门、南至淮南站、东起瑞金大厦、西至苏果超市,地下有地下商城,地表有商贸广场,沿街分布有20多座大中型综合商业设施,目前是皖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带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强的中心商业区。其它商业功能区还有以洞山路为横轴、广场路为纵轴的洞山商圈;以蔡新路、蔡寿路为依托的西部商圈;以黄山路、长江路为依托的潘集商圈。山南新区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也正在逐渐形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