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乡的人》是一本关于“乡愁”的文集,全书分为“还乡”和“漫游”两部分,还原了一个乡村少年的个体体验与心路历程。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另一方面对盛行的“怀乡病”进行了思考和解读。近年来在城市化的巨幅篇章中,乡愁显然具有了不同意义。当亿万农民渴望走出村庄,乐此不疲地追逐拥抱现代生活的时候,很多人却呼喊着回归村庄、守候村庄。身在故乡之外,却又在故乡之中,可能是每位游子共同的感受。
《有故乡的人》语言质朴自然,书中文字往往不事雕琢,却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情绪和思想。这种朴实的文风,让每位读者都能轻松地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故乡的温馨。比如《乡雪》中对雪天景色的描写:“世界好像一夜之间长了一层白色的皮肤。远处的山,近处的树,屋顶上,田埂上,雪均匀地铺衬着,天地之间只有形状,没有了颜色差异。”语言简洁而生动,将雪后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全书围绕“故乡”这一主题,探讨了现代人如何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感。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文化与历史的集合体。书中写道:“我们出生的村庄是熟悉的故乡,但更大的还是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和它背后构成社会的那个人群。”作者强调了故乡与个体、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时,面临的困境与内心的追寻。在这一主题下,作者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点滴,诸如孩童时代在雪地奔跑的欢乐,与家人团聚的温暖瞬间等。这种对个人回忆的细腻描写,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情感,犹如一种深沉的情愫,令人不禁心头一暖。
书中对母亲形象的描写尤其细致入微。如在《酿酒的母亲》里,从准备材料到精心酿制,母亲酿酒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浓浓的亲情。母亲对酿酒的执着与用心,展现了对故乡传统习俗的坚守,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故乡的温暖与美好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70后,作者目睹了时代的快速发展,故乡与乡土成了记忆一隅的残影。“这不是自己的个体经验,而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他看来,怀念故乡只是乡愁的一个方向。在《人歌人哭》一文中,作者叙述了离开故乡后在不同时期的中秋经历,高中时的落寞、大学时的惊愕、工作后的忙碌与坚守,这些经历都与故乡的中秋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作者在异乡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
从作品的风格和叙述结构来看,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辞,但却能细腻入微地捕捉到一些生活的瞬间,如同清晨的露水,滋润而真实,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熟悉的乡村世界。在叙述结构上,作者采用了“还乡”与“漫游”的双线叙述,将二者交织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乡的温暖与异乡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掩卷深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忘记了自己的根。《有故乡的人》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寄托,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故乡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归属感。因此,《有故乡的人》不仅是一部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引导当代人探寻自我、寻找精神家园的启示录。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