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忠
古代每天的计时方法,有十时辰、十二时辰、百刻制、十六时辰等多种方法。《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
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当为“离”,“离”者“分”也。)以为朝、昏、昼、夜。
高诱注:“自旸谷至虞渊,凡十六所,为九州七舍也。”
一昼夜的时间,是根据太阳从东方旸谷升起,经过十六个地方,一直进入到虞渊的水边。太阳的东升西落,便是十六时的依据。具体时间安排是:
这里的“正中”,可以认定是正当午时,即今天的12点。其它的时间,都不能用埃及人发明的24小时制来套用。十六时制,分为“朝、昏、昼、夜”四个时段,每个时段,相当于今天的6个小时。
这样,以“冬至”为起点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各项时间要素,即四季、纪年(即365 度,“日”)、纪月(采用夏历十二月)、纪日(60甲子)、16时制、节气(15/15.2天)、二十四节气(365日/366日)、闰年(十九年七闰)(一章,19年)、一纪(76年)、一终(1520岁)、二终(3040年)、三终(4560年)等的全部时间的规定,都有了定位,显示了淮南王刘安和门客的科研团队,具有高超的天文、历法、数学、音律等方面的科研水平。
余论: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七十二候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夫七十二候,吕不韦载于《吕氏春秋》,汉儒入于《礼记·月令》,与六经同传不朽。后魏载之于历,欲民皆知,以验气序。”
这里指出,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开始出现有关记载。而在《淮南子·天文训》《时则训》关于二十四节气纪年法中,并没有出现七十二候的名称。但是,有关七十二候的内容,都记载在《淮南子·时则训》之中,应当采自《吕氏春秋·十二纪》。也就是说,“七十二候”的说法,是较晚才出现的;它是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中提炼出来的。
作为计时单位的“候”,较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大论》中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唐代医学家王冰解释说:“候,谓日行五度之候也。”就是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365度,也就是一年365天,每五天叫一“候”,每个节气又分成三“候”,六个节气合成一季,四季合成为一年(365日/366日)。这样的划分,对于二十四节纪年法,提供了五天之内具体的标志性物象。
第一次把“七十二候”编入历法系统的,是北魏张龙祥、李业兴等“为主”编撰的国家历法“正光历”(522年),其中就载有七十二候的详细内容。而第一次把七十二候列入正史的,是南北朝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的《魏书》。“正光历”距《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已经661年。《魏书·律历志上》中记载:
推七十二候术曰:
冬至,虎始交,芸始生,荔挺出。
小寒,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大寒,雁北向,雀始巢,雉始雊。
立春,鸡始乳,东风解冻,蛰虫始振。
雨水,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惊蛰,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
春分,鹰化鸠,玄鸟至,雷始发声。
清明,电始见,蛰虫咸动,蛰虫启户。
谷雨,桐始花,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立夏,萍始生,戴胜降于桑,蝼蝈鸣。
小满,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芒种,靡草死,小暑至,螳蜋生。
夏至,鴂始鸣,反舌无声,鹿角解。
小暑,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大暑,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立秋,腐化为螢,土润溽暑,凉风至。
处暑,白露降,寒蝉鸣,鹰祭鸟。
白露,天地始肃,暴风至,鸿雁来。
秋分,玄鸟归,群鸟养羞,雷始收声。
寒露,蛰虫附户,杀气浸盛,阳气始衰。
霜降,水始涸,鸿雁来宾,雀入大水化为蛤。
立冬,菊有黄花,豺祭兽,水始冰。
小雪,地始冻,雉入大水化为蜃,虹藏不见。
大雪,冰益壮,地始坼,鹖旦不鸣。
术曰:因“冬至,虎始交”后,五日一候。
“正光历”和《魏书》中的“七十二候”,历代备受重视,古代农书、历书、史书、道书、《易》书、占卜书等,大都依循这个传统,成为按照二十四节气纪年法,顺应天道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实施政策法令的国家规定。但是也保留了五种对物候的错误记载,需要加以纠正。
古代记载、研究、涉及七十二候的著作、图表有数十种,如元朝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本书的特色是,把七十二候分别归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下,然后加以解释。比如“夏至”是:“五月中。夏,假也,至也,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而“春分”是:“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明末学者黄道周所编写的《月令明义》,设计了《月令气候生和总图》,排列二“至”、二“分”、四“立”,并且对应七十二候。
按照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第一次完整归纳“七十二候”的,是《逸周书·时训解》。比如:“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
对于《逸周书·时训解》,南宋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五《礼仪》中,做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时训解》作于西汉晚期刘歆之后,属于伪托之作。虽然是“伪托”,但是也有参考价值。
第一,归纳出了七十二候,按照“五日”一“候”的顺序排列,使二十四节气与物候之间的联系,更加规范和细致。
第二,按照夏历(也称农历)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编排二十四节气,对于农耕社会的百姓,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时训解》的“夏历”四季编排法,它与根据天象、历法、音律等制定的以“冬至”为起点的科学的二十四节气纪年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容易使人产生“立春”是“第一节气”的误解。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研制,是《淮南子·天文训》的首创,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纪年、纪月、纪日、计时、纪四季(春、夏、秋、冬,孟、仲、季)、纪十二月(采用夏历)、纪节气、一纪、三终等的时间制度。这个完整时间体系的研制成功,对中国汉代以后官方历法的研究和编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现在,它与阴历、阳历、夏历(也称农历)、干支纪年等纪年法并存,优势互补,长期共存,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时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