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传新
电视剧《六姊妹》根据淮南籍作家伊北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写的是淮南市田家庵老城区普通老百姓家庭的生活故事。伊北本人把小说改编为剧本之后,又直接参与把电视剧拍摄取景地选定在淮南,由此可见,伊北对故乡淮南的感情之深。而作为央视开年大剧,2025年新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后,引发巨大反响,全国观众热情议论,并带动了淮南文旅热潮。
《六姊妹》年代跨度大,人物角色多,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何家老一辈人及六个女儿的家庭故事。剧集以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通过何家四代人的日常生活经历,具体而生动描绘了淮南社会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艰辛与命运变迁,真实呈现了淮南人在不同历史年代所具有的生存方式、情感状态和伦理关系,并以亲情血缘为纽带,展示了家庭文化的凝聚力和人性温暖。《六姊妹》开播后,有人说是“万人空巷”,确实有不少家庭,老少几代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专注收看,引发了人们对淮南城市发展历史的亲切回忆。《六姊妹》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剧情围绕淮南人熟悉的家庭生活展开,包括代际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在谋生过日子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阻力,或发生什么矛盾冲突,都会在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相亲相爱的家风环境中得到帮助和化解。特别是剧中反复呈现了我们都喜欢的家庭式聚餐,这是最能表现家庭和谐氛围的重要载体。通过聚餐,家庭成员间在举杯示意中,感受亲情、消融矛盾,充分展示了家庭文化的亲情魅力。
观看《六姊妹》,我们这些有着上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前后工作生活经历的人,能深切感受到不同年代淮南寻常百姓具体的生活景象:困难时期一粥一饭的艰辛,老少同堂的温暖,烛光灯火中激励着六姊妹成长的责任担当等。剧中通过年代背景的变化,人物的迭代与成长,点滴生活的改变,引领我们一步步进入当下生活。这就是剧中何家四代人的家庭生活故事,既具有年代的厚度,又体现新时代的脉搏,六姊妹各自所焕发出的生命张力,契合了我们淮南人的工作生活实践。
对中国人来说,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情感依托的地方,是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心灵的归宿。人生的起步阶段,一个人精神品质的养成,主要受家庭文化和家风家教的滋养。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家教,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崇正义、尚和合”“和气致祥”的价值理念,在几千年传统的家风家教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人们自觉奉行的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优秀的文化作品,特别是受众广泛、讲述家庭生活故事的影视剧就应当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六姊妹》通过讲述何家几代人半个世纪的生活经历,把淮南人的传统家庭美德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展现,这也是该电视剧一开播就赢得淮南人广泛情感共鸣的主要缘由。
一个几代共生的大家庭,遇事会有矛盾、处事会有争执是很自然的,但在一个家庭内怎样处理成员间的冲突,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这是人们都关注的。这时,最重要的是需要家中的长辈或者长者,秉持公正的价值理念,对家人进行教化,使其明事理、懂规矩、重亲情,消解矛盾,回归家庭温馨与和谐。《六姊妹》用许多生动的画面,合情合理地展现了何家长辈和主事者在这方面的优秀品质和智慧。
电视剧《六姊妹》在人物塑造上没有脸谱化,非常贴近淮南人的生活实际,具体细腻地设置了姐妹六人性格各异的人生际遇。大姐何家丽,自幼就感受到父亲对男孩的渴望,她懂事后,也盼望自己能像男孩那样让父亲骄傲,有一天,她竟去理发店剪掉了自己的麻花辫,自傲地跑到父亲何常胜面前,问他是不是像男孩。她这种性格秉性自然受何常胜和奶奶何文氏的喜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也锻造了何家丽成熟稳重、责任感强、遇事有主见的性格,也让其成为家中主事者。二姐何家文,温婉美丽、坚韧沉稳,尊重大姐,遇事多赞同家丽的意见。老三何家艺,任性执着、爱出风头,经商致富,遇事有主见,遭遇挫折也不弃不怨,重在干。老四何家欢,沉稳内秀、个性好强,勤学上进,考上了大学。老五何小玲,活泼开朗、爱跳街舞、敢于闯荡、命运多舛。老六何家喜,自小娇惯、任性自私、格局狭小,遇事依赖性强。六个女婿,老大张建国成熟稳重,是何家的主要依靠,其他几位各有特点,但都孝敬长辈,遵从何家规矩,爱妻育子。《六姊妹》用大量镜头画面,展现了他们的家长里短、谋生婚恋、情感纠葛。作为父亲的何常胜是一家之主,他人品厚道,经常强调“家和万事兴”,教育女儿们要把家维护好,要规规矩矩做人行事,家里家外遇有纷争,都是他一锤定音,妥善化解。奶奶何文氏宽厚慈祥,常常在家人聚会时劝说大家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作为六姊妹的妈妈刘美心,尊夫爱女,勤俭持家,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在何常胜因救人遭遇车祸离世后,由奶奶何文氏、母亲刘美心、大姐何家丽形成一个“家委会”,家里家外大小事宜,均由何家丽出面会同奶奶、妈妈共同协调、商量、决断,使何家形成了这样的家风:不管哪位遇有要事,大家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好事,共享喜庆;难事,量力而行,共担压力,有效解决。这让六姊妹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管身在哪里,心中都想着家,遇事就有一种想“归家”的情愫。
淮南是在国家政策鼎力支持下,由多方支援,通过艰苦奋斗,建设发展起来的,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国家较大型城市,在长期的城市建设实践中,锻炼培养了淮南人的不畏困难、艰苦创业的品质。对此,《六姊妹》剧集中有不少生动展示。作为六姐妹妈妈的刘美心,退休后没有享受退休的清闲,而主动用祖传秘方,制作“八宝酱菜”在街边摆摊,以宽家用。大姐何家丽遭遇下岗,虽曾有消沉,但经过丈夫建国的劝慰后,毫不犹豫地在街上做起卖青菜的小买卖,起早贪黑,不辞辛苦。老三家艺开始经商致富,后遇亏损破产,但不服输,并且劝慰丈夫想方设法办起洗澡堂,虽然艰辛,但却一直坚持。老四家欢,不屈服于当时生活环境的压抑,坚持学习,考取了大学,成为六姊妹中的佼佼者。老五何小玲,虽有一份正式工作,但不满意工作环境,执意要到大城市闯荡谋生,虽几经婚恋挫折,但不后悔、不示弱,终于靠自己的坚持奋斗,赢得了满意生活。这些故事,非常契合那个时代背景下淮南一些多子女家庭的真实状况。
《六姊妹》最后两集的大结局,凸显了中国家庭文化的主题,也使淮南人看完全剧后颇感欣慰。六妹何家喜,身患白血病,需要亲姐妹的骨髓移植治疗,才能治愈。得知这一情况后,除老五因怀孕不能做骨髓移植外,其他四位姐姐一致表示愿意。特别是大姐何家丽第一个表示要到合肥去做骨髓配型。细看剧集都知道,六妹何家喜因自幼受到母亲偏爱,娇惯自私。她为了占有父母住房和有关家产,常在妈妈面前献殷勤,并大肆诋毁大姐何家丽,造成刘美心一度对老大心有不满,并放任老六采取极端手段,逼迫何家丽搬离她的住房。对此,何家丽心里清楚,但面对妹妹生命大事,她一点都不犹豫,第一个表示愿意捐献骨髓。特别是在决定到医院做移植手术前,她把家里的全部存款等物,交给丈夫建国,以极为平静的心态,交待了万一手术出现意外而需要安排的后事。她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她平静而淡淡地说,何家喜是自己的“亲妹妹”。剧结尾处,在众女儿的陪护下,刘美心回到老家旧居。在旧居房前,六姊妹把刘美心围坐在中间,拍下阖家团圆照。这也在告诉观众朋友,这就是六姊妹的“家”。
我断断续续把《六姊妹》看了两遍,深刻领悟到,剧集以朴实的画面,讲述了我们淮南人平凡而真实的家庭生活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家庭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何为亲情美德?《六姊妹》告诉我们: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包容理解、团结互助,就是爱,就是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