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廖凌云 摄影报道)春日的淮南,法国梧桐(学名:悬铃木)渐抽新芽,却也暗藏“美丽的烦恼”——每年五六月,主城区4500棵法梧的果毛随风飞舞,形成恼人的“梧桐雨”。3月31日中午,洞山公园上空传来阵阵嗡鸣,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向30米高的梧桐树冠喷洒生物抑制剂,以抑制花芽分化,减少果球数量和飞絮飘散。
这是市市政园林建设处首次启用“空中卫士”治理飞絮,标志着法梧飘絮治理进入“生化物理协同作战”新模式。
法梧是淮南的“老居民”,遮阴、抗污染能力一流,但果实炸裂后的褐色绒毛却让人避之不及。家住洞山中路附近的市民李女士表示:“走在路上就会打喷嚏,连晾衣服都不敢开窗!”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今年市市政园林建设处采取多种生物抑制剂防治方法,减少法梧飘絮危害。自3月下旬起,技术人员采用高炮喷雾法、针剂注射式和修剪防治等多种措施提前预防飘絮。据介绍,高炮喷雾法利用大型雾炮车向树冠喷洒生物抑制剂,扬程可覆盖约30米以下的法梧球果,精准抑制低处果球。针对30米以上的法梧球果,则采用无人机喷洒,确保无死角。针剂注射法是将药剂输入树体内,通过蒸腾作用扩散到各部分,调节植物激素水平,干扰法梧花芽分化过程,减少结果数量。
由于生物抑制剂需2~3年才能显效,自4月15日起,市市政园林建设处还将喷洒高分子化合物黏着剂固定梧桐果球,配合高压冲洗车使炸裂的球果粉尘及毛絮集中脱落,并联合环卫部门做到“即落即清”,最大限度减轻飞絮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营造舒适宜游的生态环境,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
“既要留住梧桐绿荫,又要告别喷嚏眼泪。”市市政园林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通过生物制剂、修剪控絮、雾炮车喷淋等多种方式,实现城市绿意与市民健康的和谐共生。
图一为无人机对法梧喷洒生物抑制剂。
图二为工作人员向无人机内注入生物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