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本报讯(记者 柏雪)“我们协会刚从外地旅游回来,听说央视要现场直播武王墩考古挖掘,就相约一起观看,共同见证这震撼人心的时刻!”5月19日下午,在市老龄艺术协会一处活动场所内,会长俞长玉对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说道。
在现场,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看到,20多位老人围坐在一起,用手机观看直播。与此同时,在市老龄艺术协会其他几个活动室内,大家也同样在用手机观看着。“我们协会一共有30多支队伍、上百名会员,因为人数太多,大家只能在各自的活动场地收看。”俞长玉称,虽然不能集中观看,可会员们热情一点没减少,大家还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这一直播盛况,以及身为淮南人的自豪之情。
本报讯(记者 廖凌云 摄影报道)5月18日、19日下午,在淮南联合大学,众多大学生积极收看央视直播。
目前,淮南武王墩墓椁室考古发掘有序推进,已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其中青铜器150多件(组)。在5月18日下午的央视直播中,武王墩墓备受关注的随葬重器——大铜鼎,从墓东一室中通过封箱、吊运,成功提取出来。当看到这一幕,大家都非常激动,笑称现在的“楚大鼎”以后可以改名“楚二鼎”。
本报讯(记者 柏雪)5月18日下午,寿县高铁站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来自综管中心以及驻站交通、城管、物业等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早已守候在电视机旁观看直播。
“直播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考古人员在墓中发掘出秦国风格漆木器残片,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大量的文物资料为我们研究楚文化提供了一手资料。这一考古成果的发布,必将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也将促进我的家乡淮南,尤其是寿县文化旅游的发展。”采访中,综管中心工作人员刘鲁莹兴奋地说。
本报讯(记者 付莉荣)5月18日下午,央视直播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安徽理工大学各学院学子自发进行收看。
“我们学校距离武王墩墓很近,我时常会在教学楼上遥望,很想去探一探它的恢弘大气与神秘。”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张志坚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我这几个月都在关注武王墩墓的相关新闻,今天更是提前预约了淮南日报的直播,准时收看。”他表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武王墩墓的发掘和研究对我市文化底蕴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也更有兴趣来淮观光旅游,“最近还有很多外地朋友在向我打听淮南的景点和相关文化内涵,作为一名淮南的大学生,我感到非常骄傲。”
本报讯(记者 查嘉琪)5月18日下午3时,淮南市公安局新集分局组织民警集中观看央视直播,和节目组一起共同探寻两千年前的历史文化。
据了解,武王墩墓位于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北依舜耕山,南为开阔平地,西距楚寿春城遗址约15公里,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葬。2020年,武王墩墓考古工作正式启动,被列入“考古中国”课题重点项目。经过连续4年的勘探、发掘,今年3月开始文物提取。
本报讯(记者 查嘉琪)5月19日下午3时,山南新区消防救援大队组织队员观看,一同探寻千年前的历史文化。
据了解,此次直播出土文物百余件,从考古学视角全面展示了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集中展现了楚地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本报讯(记者 付莉荣 摄影报道)5月19日下午,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自发组织收看淮南武王墩考古发掘现场直播,众多重量级文物相继出土,让他们激动不已。
“18日和19日,我一直在通过淮南日报视频号收看直播,第一时间了解最新消息。”讲解员蔡天羽表示:“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我们会更加关注武王墩墓,在以后工作中也会有意识地加入相关知识,将专业的考古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社会知识,给公众提供文化营养,增强文化自信。”
本报讯(记者 张明星)5月18日下午,央视直播吸引了在S16合周高速淮南段建设者们的关注。大家通过手机、电脑等积极收看,感受武王墩考古发掘带来的震撼。
当天下午3时,在中铁四局S16合周高速淮南段二标项目部,建设者们围在电脑前,准时收看考古挖掘直播。大家凝神关注,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当对目前已知最大的楚大鼎进行提取时,大家更是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