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8月13日,淮南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座谈会隆重召开,各界专家学者300余人齐聚淮南,听取、论证《淮南市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编制情况,集中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330亿元。
2022年,淮南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加速推进。筑牢能源基本盘,强化能源保供,2022年生产原煤5860万吨、发电700亿千瓦时。潘集电厂一期竣工投产,丁集矿采煤沉陷区光伏电站、华润凤台风电场等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94.8万千瓦。采煤沉陷区水面成为光伏新能源主战场。谋划风光火储氢等重大项目106个。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6.5%,居全省第一位。
采煤沉陷区水面成为光伏新能源主战场。
本报通讯员 罗 丹 摄
2022年8月13日,淮南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座谈会召开。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2022年12月7日,中国共产党淮南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10月16日至10月22日,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满怀无比喜悦和激动之情,收听收看开幕会盛况,聆听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
2022年,全市上下把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年。迎接二十大,浓墨重彩。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各行业,加快项目建设,推进转型发展,全力保安全护稳定,以优异业绩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高潮迭起。淮南出席二十大的党代表严守各项纪律,认真参加各项议程,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满怀激情豪情热情,第一时间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扎实有效。市委召开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淮南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篇章的决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确定2027年经济总量向3000亿元冲刺,奋力开启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征程。
9月1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50Gwh锂电池及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实现了多年来淮南百亿级重大项目“零”的突破。
2022年以来,淮南建立“6+1”产业招商专班,实行重点招商项目月调度推进机制,聚力双招双引。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0个、总投资1190亿元,其中10-50亿元项目16个,50-100亿元项目5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分别是总投资260亿元的航天锂电池、总投资106亿元的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实现了多年来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
2022年,改造后的洞山公园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场所。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2022年,按照省委部署,淮南大力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图为淮南高新区弘湖社区食堂工作人员在为老人们配餐。 本报记者 倪 军 摄
8月26日,淮南高新区弘湖社区老年食堂投入使用,这是淮南市第326个老年食堂。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共建成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551个。
2022年,按照省委部署,淮南大力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改造提升城区菜市11个、乡镇菜市28个,15个口腔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4万余个、公共停车泊位4400余个,在全省率先开展“物业+养老”服务试点,建成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551个、老年学校689所,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实现全覆盖,努力让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37项年度目标任务全部完成,全市十三大类民生支出198.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5%。
2022年9月25日,S16合周高速淮南段开工建设。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2022年12月2日,总投资68亿元的中环中清(凤台)光伏制造项目投产。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2022年9月16日,50Gwh锂电池及材料一体化项目在市政务中心签约。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东津渡大桥通车(资料图)。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寿县北门外的东淝闸,是引江济淮的重点工程。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12月30日,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暨二期工程开工仪式举行。2万余名工程建设者历经6年奋战,长江与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清清江水滚滚入淮,各级泵站开始提水,船闸打开、船舶开始通行。引江济淮的试水通航,使得淮南真正意义上实现“通江达海”,赋能淮河“黄金水道”,淮南从此迈向港口经济时代。
2022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2022年,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图为位于寿县安丰塘畔的集中连片稻田。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11月9日,淮南市举行农业大托管人才智库揭牌仪式,为30位专家人才颁发了聘书。这是全国首家专项服务农业大托管改革工作的人才智库。
2022年,淮南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推动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进入发展“快车道”和改革“深水区”。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扩面提质增效,改革覆盖面扩大到全市范围的632个村、183万亩耕地,全年带动10万多户农户户均增收2600元,服务主体平均利润突破30万元。国家农业农村部以正式文件向全国推广淮南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做法。23家中央、省主流媒体(含新媒体)和门户网站刊发宣传推介淮南农业生产改革“大托管”新闻稿件150余篇。“全国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的改革品牌更加响亮。淮南作为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的起源地和策源地,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认同。
9月29日,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投用。全新落成的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占地43亩,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主要由图书馆、文化馆、少儿图书馆、美术馆多个文化场馆组成,是集公共文化服务、文艺演出展览、少儿学习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从立项开工到投入使用,历经波折,历时12年“长跑”,自此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022年9月29日,淮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人民公园下沉广场变身1952城市文化街区。
本报通讯员 张 宁 摄
2022年10月30日,合肥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正式开工。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便捷的交通,打造合肥淮南半小时都市圈。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10月30日,合肥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正式开工建设,合淮同城化迈出实质性一大步。
合肥新桥机场S1线是一条串联新桥国际机场、合肥西站两大交通枢纽的市域铁路,西起寿县蜀山产业园站,东至五里墩站,全长47.5公里,设站14座,其中高架站4座,地下站10座。另新建岗集车辆段和寿县停车场,新建新桥大道站和岗集车辆段主变电所2座。计划2025年12月底开通运营。
2月25日,2022年淮南市首场“政重企事圆桌会”举行,全年共举办7场。9月26日,淮南市“企业家下午茶”活动举行,全年共举办4场。在全省首创的“政重企事圆桌会”和“企业家下午茶”活动,成为政府企业家之间交流沟通、增进感情和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办实事的桥梁、渠道。
在全省首创的“政重企事圆桌会”和“企业家下午茶”活动,成为政府企业家之间交流沟通、增进感情和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办实事的桥梁、渠道。 本报记者 陈海涛 周莹莹 摄
淮南东部九大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成效显现。
本报记者 张 越 摄
淮南西部采煤沉陷区修复建设有序推进。
本报通讯员 田 刚 摄
10月28日,淮南利用世行贷款生态修复大通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基本完工。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淮南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介。
2022年,淮南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顾桥煤矿采煤沉陷区的重要指示作为政治要件办好办实,不遗余力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作。春申湖等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实施,昔日“老鳖塘”正在华丽转身;顾桥煤矿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综合治理大力度推进;大通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蝶变“鸳鸯湖”,形成华东地区数量最多的鸳鸯越冬栖息聚集地,成为网红打卡地。2022年,完成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1.1万亩,搬迁入住6000人。
淮南日报社 淮南市广播电视台
2023年1月28日